每个年代,都有一个独特的烙印
每个党员,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
时光荏苒,沧海桑田
100年来,不论过去还是现在
不同时期的共产党员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
唯一不变的是每个党员的那颗初心
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她的入党故事……
高丽姝
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
今年7月1日,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100周年诞辰,全党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学习活动。我们学党史、忆初心、强党性,缅怀革命先烈、传承红色精神,分享入党故事。回想我的入党成长历程,思绪万千,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和父亲两代人的入党故事。
我的父亲年近八旬,是一名部队转业干部,是有着55年党龄的党员。父亲1962年入伍,在军校庄重的写下入党申请书,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支持农村建设时火线入党。当我问起父亲当年高中学习成绩优秀,为什么选择当兵时。父亲意味深长地说:“1962年蒋介石叫嚣着要反攻大陆,我们那届毕业生是响应国家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弃笔从戎的。从写下入党申请书的那刻起,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战士”。 当时部队的环境十分艰苦、每天参加军事基础训练、练好本领,随时为了祖国献出生命。在部队的生活中,不但磨练了人的意志,更坚定共产主义信念。1965年在支援地方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工作时,与农民兄弟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,为各家各户挑水、扫院子;推着小推车送农家肥到田间地头。有一次,一户农民家中突然失火,父亲不顾个人安危,毫不犹豫地冲进火场,及时救出老百姓的财产。父亲从军期间,先后任战士、技师、排长、连长、团长等职务,参加部队多次模拟军演,特别是华北某部演习时成绩突出,被授予三等功两次;1976年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战斗,为唐山人民恢复家园重建做出过贡献。转业回到地方后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。工作主动,积极参加党的各项活动。退休后仍发挥余热,多年为单位组织编撰许昌烟草志一书,该书长达130多万字。疫情期间为灾区捐款捐物,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、四好老人、许昌市双文明家庭。 父亲说:“当今社会发展迅速,物质要求越来越高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要经常问问自己“入党为什么?在党干什么?为党留什么?”父亲朴实的话语让我陷入了深思。 我出生在物质匮乏的60年代末,那个时候买布用布票、买粮用粮票,家家户户生活的都很简朴。印象当中“照片墙”是当时众多家庭的“装修”特色。在我家的墙壁上也挂满了大小不一的各种奖状。从懂事起,不论是来自家庭还是学校的教育,所受的关爱就是党的关怀。从那一首首带着历史印记的歌声里,让我认识了很多革命先辈。一首《红梅赞》让我认识了正气凛然的江姐,一首《英雄赞歌》让我认识了高喊“向我开炮”的志愿军战士王成,一首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》,让我认识了乐观坚强的铁道游击队战士……一个个闪着光的英雄,在时代的歌声里变得清晰,树立起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奋斗一生、奉献一生的时代楷模,革命战争时期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、改革开发时期……共产党人用红色音符谱写出的信仰在我心里慢慢扎了根,想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愿望,如同一株幼小的幼嫩,在不知不觉中发芽、生长。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过上党的生日。 参加工作后,来到许昌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。每天上班前,妈妈总是这样叮嘱我在单位要好好干,向老党员、老教师学习、争取早日入党。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我努力工作、认真做事,积极向党组织靠拢。从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培养对象。2004年4月,我如愿地加入了党组织。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。 时光荏苒、岁月匆匆,我如今已经是一个有着17年党龄的党员。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过曲折和坎坷、也收获过荣誉和喜悦。特别是在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那段艰难岁月里,是党组织温暖着我、时刻关注我的思想动态,搀扶着我走出那段阴霾日子。经过党组织多年教育和培养,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省骨干教师、后勤管理人员。后勤岗位的工作平凡而普通,琐碎而繁杂。但是我对工作丝毫不敢懈怠。努力做到细致严谨、认真负责,每项工作经得起检查与考验,用感恩的心回报党、回报这个伟大的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