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年代,都有一个独特的烙印
每个党员,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
时光荏苒,沧海桑田
100年来,不论过去还是现在
不同时期的共产党员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
唯一不变的是每个党员的那颗初心
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她的入党故事……
杨景华
我心向党 青春无悔
光阴荏苒,岁月如诗。流逝的时间带走了我很多的记忆,但我的入党故事和青春梦想却历久弥新,经久不忘。 每每回到老家,经过扶沟县吉鸿昌将军纪念馆,我都驻足停留,回望当初的梦想,牢记肩上的使命。民族英雄吉鸿昌的铜像矗立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吕潭乡的街头,高大伟岸,庄严朴素。伟大的抗日名将吉鸿昌的故乡,也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,是我入党初心开始的地方。 “恨不抗日死,留作今日羞。国破尚如此,我何惜此头!”吉鸿昌将军在临刑前,以树枝作笔,以大地为纸,写下正气浩然的就义诗,是我童年记忆中对我触动最深的一首诗,它犹如一颗红色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、发芽、开花,激励着我永远努力学习、奋勇争先、无私奉献、甘于平凡。小学时,妈妈告诉我,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,只有好好学习的孩子才有资格戴红领巾。我便努力学习,刚满6岁我便成为了班级里第一个戴红领巾的人。 中学里,我学到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。我积极学习、乐于助人,为早日加入共青团员的队伍而时刻准备着。入团那一天,我无比激动和自豪,我的入团宣誓仪式是在扶沟县烈士陵园进行的,高大的松柏树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。 大学里,我第一个提交入党申请书,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,并竞选为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,带领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比赛……对党的知识学的越多,认识越发深入,共产党在我心里也越来越伟大。经过3年的培养考察,2008年6月,我21岁终于加入了向往已久的共产党。入党政审的时候,村支部书记说:“景华,你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入党的大学生啊,中国的未来在你们身上,不要忘记造福百姓啊!”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,深刻体会基层劳动人民的辛苦,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辛酸、更懂得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。2010年,师范学校一毕业,我就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以笔试和面试第一名的成绩,回到家乡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“特岗”教师。我回到了梦想启航的地方,看到了昔日的母校,再次见到了曾经对我思想启蒙的中学校长—我最爱的政治老师,以及梦想启蒙的班主任。在那片生我养我的热土上,用挥汗如雨、青春如歌的日子送走了4届可爱的学生,他们纯真的笑容和求知的眼神,让我看见祖国的未来一片光明,听说明珠已经考到了清华大学、还有几个也考上了国家重点院校。
2014年秋天,我怀揣着最初的梦想来到了许昌,角色从一线教师转变成了教辅人员,战场从三尺讲台转变成了办公室,工作从教书育人转变成了党务团建。在教育战线上,我知道自己的工作变得比从前更加重要,教辅人员犹如在行军打仗中运送粮草的后勤兵,办公室人员犹如敌后的地下情报工作者,团支部书记犹如青年团员的政治委员,需要理想信念更加坚定,需要政治工作经验更加丰富,更需要时刻保持优良的思想品德和作风,顾全大局,坚持原则,团结同志,密切联系群众,求真务实,公道正派,廉洁自律,为人表率。
雷锋1962年4月17日在日记中写道,“一个人的作用,对于革命事业来说,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,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,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,才能够运行自如,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。……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,才不会生锈。人的思想也是这样,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。”2019年,我在6名中层岗位中毅然选择了团支部书记,一如13年前,带领青年团员强信念、跟党走。不同的是,此刻的我思想上更加成熟,工作上得心应手。让我自豪的是,近2年有6名优秀团员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;让我感动的是,青年教师在业务能力上的进步提升、在节目排练上的精益求精、在各项工作中的创新巧思,我们终于成为习总书记常说的那句“青年是祖国的未来”。 入党初心,历久弥坚。在党的教育事业中,我愿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,发扬干劲和钻劲,秉承革命先烈的遗志,自觉把个人融入党和集体,服从组织,忠于职守,兢兢业业,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,拧在哪里,就在那里闪闪发光。